心向未来,昂首信眉;拨云见日,光明无限!我们心怀感恩,企盼美好,热情随着太阳一同升起,眼前有光亮,心中有温暖,祝福伟大祖国繁荣昌盛;我们自信自强,守正创新,理想跟着波涛汹涌澎湃hth华体会,胸中有胆识,脚下有力量,祝愿中华民族走向辉煌!在刚刚过去的极不平凡的一年,作为国之大计的教育行业经历了重大变革,伴随着教育行业各项新政策的落地,教育发生了哪些新的变化,产生了哪些创新路径?未来又将何去何从?
回顾2022年,教育行业、教育产业格局发生深刻变化,其中智能化、数字化教育的深入发展成为亮点之一。国务院发布《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》指出,智能教育应从科研研发、应用推广和产业发展等方面进行一系列措施部署,旨在打造智能学习、交互式学习的新型教育体系——智能教育成为未来教育的重要创新战略发展方向。
在国家层面,2022年初,教育部推动“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”上线,平台聚焦学生学习、教师教学、学校治理、赋能社会、教育创新等五大核心功能,形成“三平台、一大厅hth华体会、一专栏、一专区”的学习格局,为学校教育的线上化、数字化、智能化提供解决方案。据报道,至2022年12月,平台共汇集基础教育优质课4.4万节、职业教育在线亿人,基本形成了世界第一大教育资源数字化中心和服务平台。
在社会层面,教育科技企业积极谋求5G、人工智能、大数据、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,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的范式不断发生改变,不少教培巨头也在谋求智能化、数字化的教育转型。
2022年,教育硬件市场得到飞速发展,通过人机协同、软硬件一体化,成为满足学习者个性学习需求的电子终端。其产品形态脱胎于复读机、点读笔、电子词典等教育电子产品,随着学科类校外培训减少,hth华体会学生自学场景加强,让便捷性、交互性、智能性强的教育智能硬件更受欢迎,使用场景、目标用户、产品形态不断延展。
据21世纪经济研究院创新教育课题组相关研究结论,教育智能硬件是教育行业的新品类,未来三年,预计教育智能硬件市场规模将达到840亿元。此外,教辅出版每年的市场规模合计约600亿元。其中,新型智能化产品成为新潮流,预计未来三年市场占比将达到10%。
在家庭层面,经过近三年的“停课不停学”陪伴,2022年,家长对自主学习能力养成、终身化学习理念的认知更加深入,数字化、智能化学习成为较为常见的陪伴方式,这不仅帮助家长从单纯的“辅导”中抽身,更为科学陪伴提供了数据依据,让亲子沟通“有的放矢”。
在去年的12月5日-6日,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、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共同主办的2022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会议上,“引导人工智能赋能教师,引领教学智能升级”成为本届高规格会议的主题,这不仅标志着人工智能与教育发展到了新的阶段,更传达了一个信号——会议正逐年走向细化和深入,更加指向教育的升级提质。
南通大学教师教育学院院长、兼任教师教育管理处处长丁锦宏教授认为,人工智能的发展在于推进人工智能在教师的“教”和学生的“学”中的深度运用,解决教育、教学中的突出难题,赋能教师,减负学生,回归立德树人初心,hth华体会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。
首先,这是教师精准诊断学情的需要。既往讨论教师专业化问题,学者一般会将教师职业与医生职业进行比较。100年前医生与教师使用工具的复杂性几乎没有太大差别,医生使用听筒,教师使用粉笔、黑板;当下这两个职业辅助工具的智能化程度却大相径庭,医生拥有心电、脑电、核磁共振、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以及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专家读片系统、远程诊疗系统等,而教师教学的辅助工具只有电子白板,在学情诊断上缺少相应的智能化工具。教育教学是艺术的,但首先应该是科学的。如果教育教学缺乏科学技术支撑,就会导致教师茫然与困顿。同时,科学技术界尚未优先开发支持教师教育教学、具有诊断功能的产品。因此,聚合新一代通信、物联网、大数据挖掘、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等技术,开发面向教师的具有教育诊断、解决方案建议的专家系统或平台迫在眉睫。
其次,这是达成实质减负的需要。德国心理学家赫尔曼·艾宾浩斯等人研究发现,学习者要掌握所学的知识需要反复练习巩固,过度学习是需要的,但超过一定限度就会导致学习疲劳而产生边际递减效应。题海战术在传统教学模式中的盛行,不能简单归因为教师“偷懒”或是“片面追求升学率”,而是因为教师大多并不能如医生精准诊断病情那样掌握学生学情。随着班级规模的扩大,教师对学生学情的掌握程度越来越低。因此,要真正减轻学生负担,关键是给予教师必要的支持,帮助其诊断、评价学生学习状况,提供可以选择、改造的教育方案,而这恰恰是人工智能的强项。同时,人工智能也可以将教师从繁杂的简单劳动如考勤、登记分数、统计成绩、数据收集等中解放出来。
最后,这是弥补“人工智能+教育”产品缺陷的需要。当前人工智能仅擅长于处理单个方面的任务,不能平行甚至“非理性”地完成多个任务。教育的情境性、非逻辑性注定了目前“人工智能+教育”产品难免存在误差或缺陷。如果这些产品直接面向学生、家长,其后果可想而知。而教师自身具有专业性,可以识别、纠正和规避这些差错或缺陷。人工智能平台提供的大数据报表、智能解决方案等,经过教师的“人脑”筛选、加工、改组,加以恰当运用,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人工智能产品在教育中的滥用、误用。
福建省人大代表郑辉建议,建设“AI+教育”产业基地。建议依托较为成熟的数字教育产业集聚区培育“AI+教育”龙头企业,加强产业链上下游分工合作,运用AI技术助力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生产、分发、共享和交易,开展面向老师和学生的AI教育培训。由政府主导,强化以企引企、以商招商,支持以“一事一议”的方式,为入驻基地企业发展提供所需支持。
重点引进和培育“AI+教育”专业人才。建议加大“AI+教育”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培育力度,重点突破自适应教育、智能学情分析、个性化学习等核心关键技术,通过各种激励方式留住引进的高端人才,培育产业发展所需的应用型人才。
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加入AI相关内容。建议完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,加入适应信息时代、智能时代发展所需的AI知识。推动落实各级各类学校的信息技术课程,并将信息技术纳入初、高中学业水平考试。
加快“AI+教育”产业孵化。建议加快引进或新设一批主要投向“AI+教育”领域的天使基金、创投基金,另从福建省数字经济发展专项资金中单独划拨一部分用于“AI+教育”产业孵化,解决中小企业与创业团队的资金难题。
“科技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,想要提升人工智能的核心竞争力,非常关键的一点是需要培养更多、更优秀的相关领域人才。”江苏省政协委员,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、博士生导师黄圣君表示,江苏在人工智能专业人才的培养方面同样走在了全国前列——江苏很多高校都已积极响应教育部关于人工智能方面的战略和部署,成立了人工智能学院。以黄圣君所在的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例,早在2018年便成立了专门的人工智能学院和研究院,并制定了全新、全方位的培养体系和课程方案,属于国内最早的一批。“像南航这样大力培养人工智能专业人才的高校在江苏还有很多,未来这样一大批人才成长起来之后,我相信一定可以更有力地支撑省内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。”黄圣君说。